【自顾不暇是不是成语呢】“自顾不暇”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表达,常被用于描述一个人忙于应付自己的问题,无暇顾及他人。那么,“自顾不暇”到底是不是成语呢?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自顾不暇”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情多瞻前顾后,不能自顾不暇。”意思是:人们常常只顾眼前,无法顾及自身的问题,后来引申为指自己都难以应对,没有能力帮助别人。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自顾不暇”具备以下特点:
- 结构完整:由“自”、“顾”、“不”、“暇”四个字组成,语义完整。
- 固定搭配:在现代汉语中,它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使用,常见于书面和口语。
- 意义明确:表示自己忙于应付困难,无法顾及他人。
- 来源明确:有古籍出处,具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因此,虽然“自顾不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四字成语(如“画蛇添足”、“守株待兔”等),但它属于固定短语或常用俗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具有成语的特征。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定义 | 四字结构、意义完整、固定搭配、有出处 |
自顾不暇 | 不是传统四字成语,但属于固定短语,含义明确,常用于书面语 |
结构 | 自(自己) + 顾(照顾) + 不 + 暇(空闲) |
含义 | 自己都顾不过来,无暇顾及他人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使用场景 | 描述因自身问题而无法帮助他人的情况 |
是否常用 | 是,广泛用于日常交流与写作 |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顾不暇”虽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成语,但它是一个结构完整、语义明确、使用广泛的固定短语。在实际应用中,它完全可以当作成语来使用,尤其是在书面表达中。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运用汉语时更加准确地把握词语的用法和语境。